专家认为,我国法定节假日为11天,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时间之痛”的根源在于,时间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太强,不利于个性化发展,需要加快实行时间供给侧改革:一是重视并保护公民的“时间权利”,不打折扣保障带薪休假、双休等法定假日权利;二是更加灵活,给予地方放假权力;三是还给个人假日安排权利。
多地旅游、劳动监察部门相关负责人普遍认为,需要制定更严格的约束制度。安徽省旅游局监管处处长杨龙建议,可建立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的定期公示与披露制度,要求单位对落实不力情况进行说明,倒逼一些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仅仅保障带薪休假制度还不够,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魏翔副教授认为,可借鉴美国和欧洲经验,增加地方政府安排假日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业内人士认为,由国家负责规定全体公民假日,除春节、国庆长假使用的天数外,全国法定假期的余量可由地方自主安排,缓解集中出游之痛。同时,给予地方增设1至2天地方假期的自由裁量权,用于设立地方新节日,或者与原有节日结合形成组合效应。目前,已有10个省份提出了增设地方节假日意见,主要基于民族民俗、纪念日和适宜旅游出行等三方面考虑。
那么,2.5天假等弹性休假的时间从哪来?
魏翔认为,必须先试点“弹性工作制”。“美国等早已实行,如时间银行、在家办公、工作分享制等弹性工作方式。这样在确保工作效率的同时,给予个人安排时间的权利,才能真正形成差异化的弹性休假。”
专家认为,在确保工作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发挥地方与个人的自主决定与安排假期的差异性,既能将更多旅游消费的需求转化成现实,又有助于推动中国步入休闲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