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为何要执着于追索?“国宝回家”背后的那些法律与制度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 法治日报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11-06 15:22:00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11-06 15:22:00 来源:人民日报 法治日报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物的流失往往发生在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时期,而文物的回归则伴随着国家的复兴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一件件文物的回归,不仅有助填补重要历史缺环、完善中华文明脉络,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下生动注脚。

以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文物流失海外,是中华文明之殇;流失文物回家,是中华儿女之责。

“凡是国宝,都要争取”,新中国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话,言犹在耳。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为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鞠躬尽瘁。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书画回归祖国,到近年来流失海外文物加速回归,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从未停歇。

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艰巨、复杂,面对国际法律环境尚不完善、证据收集难度大、追索成本高昂等问题,中国将协同各方、凝聚合力,推动更多文物回家。

无论多么艰难,追索流失文物的脚步一往无前。

国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重点流失文物的系统性回归工作,建立完善流失文物数据库,推进文物回归。

2024年11月,由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该批文物艺术品主要应为我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出土文物。其中,马家窑文化彩陶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直接物质资料,汉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兽则足以见证当时社会安定富足与开放包容。

本次返还,是在中意两国政府关于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双边协定框架下开展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与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扩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同心圆”,通过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展览交流等形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文物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

一件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见证着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坚守,也彰显着人类文明守护的共同责任。期待着有更多流失国宝结束漂泊,踏上归途,在“原生地”重焕光彩。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