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发挥AI辅助作用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为杜绝AI在校园中的滥用,教育部和一些高校出台了相关举措。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加强教育App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福州大学发布通知,对202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AI代写的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规定使用生成式AI时应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内容不超过全文的20%。
复旦大学发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AI工具的试行规定,明令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
在姚金菊看来,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可以通过智能管理与权限分层来规范,通过“实名认证+人脸识别+设备绑定”三重验证,防止未成年人冒用他人账号用AI代写作业。同时,硬件设备和数字化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根据不同年级向学生开放对应内容。教育、网信、公安等部门也应联合加强监管,对违规App及时下架、实施相应处罚。
“学生要学会质疑AI生成的内容,评估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培养自主判断能力。在使用AI时,可以分阶段、以辅助的形式使用,以自主构建的逻辑框架作为AI优化的引导指令,真正发挥AI的辅助作用。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AI使用规范,规定文章中的AI生成内容比例。”姚金菊说。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要于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则更早拿出了行动方案。
有受访者焦虑道:AI教育的本质是数据驱动,而这些数据直接关联学生的个人信息。一旦数据泄露,将对学生的成长、安全乃至未来发展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建议,学校等教育机构在引入AI技术时,必须严格遵守数据保护法规,选择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安全防护机制。技术提供商更应承担起保护学生数据的重任,采用最先进的加密和匿名化技术,杜绝数据泄露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