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只上了五节课,难退费还背上“消费贷”——记者揭秘“先学后付”层层套路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3-24 16:23:39 | 9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3-24 16:23:39 来源:新华网

  现在,李晓看着一个个骚扰电话都已经麻木了。她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把这件事彻底解决,回归平静的生活。

  记者咨询多个受害者发现,这类“先学后付”的机构都会给有报班意愿的用户一个链接用来签订合同,此类链接大多属于各种借贷平台,里边的合同涉及个人真实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父母朋友的姓名与号码等隐私信息。一旦填写,这些信息都将被培训机构知晓,将被用来对付“不听管教”的学员。

  退费要赔违约金,不退费就要继续支付“消费贷”,此时,陷入了焦虑不安情绪的学员们,很可能病急乱投医,从而掉入另一个陷阱,落入重重套路。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先学后付”避雷帖下会出现这样一种评论:我找到法务帮我要回了钱,有需要的私聊我。而这可能是另一个“坑”——对方会推荐一个所谓的“法务”,“法务”看完合同后分析,再生成一份收费清单表,宣称会让机构在一个月内退钱。可交完钱后,该“法务”很可能还是让用户自己投诉,如果投诉不成再进行诉讼,提供诉讼服务还需要再加钱……

  “商家以‘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等作为幌子,引诱学员到小额贷款平台办理分期,既涉嫌虚假宣传,也涉嫌消费欺诈。”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分析说。

  针对“先学后付”背后隐藏的“消费贷”陷阱,受访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执法,明确业务定性与规范,加强多部门协同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金融机构需严格贷款管理,强化贷款资质审核,规范贷款合同条款,加强贷后资金监控;培训机构要增强自律诚信,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合理收费与退费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与员工培训;消费者自身也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理性判断谨慎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对消费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理性判断谨慎选择。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轻信机构“边学边赚钱”“高薪零门槛”等诱惑,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注意甄别培训机构,结合自身情况和需求,谨慎选择培训内容。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在签订任何合同前,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贷款、费用、退款等方面的条款,确保自己充分理解并同意合同内容。

  保留证据。在交易过程中,保存好所有与培训机构的沟通记录、合同文件、付款凭证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

  及时维权。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先学后付”陷阱,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并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