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接课题,右手拿订单,技术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是我国技术市场蓬勃发展的体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4.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措施和模式,让创新成果加快走向应用。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月,华中科技大学与百度启动全国首个面向本科生的“飞桨班”。该班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华中科技大学选聘教师作为学业导师,来自百度的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双方融合教学场景和产业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完成总装下线,2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与研制;“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商用,300多家产学研用单位合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龙头企业、高校成立联合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结成“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合作不断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海南三亚崖州湾,“南繁硅谷”加快建设。30余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10个院士创新团队、10余所知名高校分支机构,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
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小试平台上,科研人员正在对多种储能与能量转换材料进行试验,这里已孵化出5家新能源领域企业。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陕西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动越来越多的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化。
人才活力不断迸发。重庆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布局建设首批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30个,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及职称认定,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1万名以上,全市工程师总数已近40万人。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改革多点突破,带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山西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发展;黑龙江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四川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各地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向“新”发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