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综述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4-11-29 11:27:45 | 255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11-29 11:27:45 来源:新华网

  守正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工程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把13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双一流”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学科纳入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工程先后设立700多项重点课题,组织课题组围绕事关全局和长远、事关党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推动中国学术、中国理论繁荣发展。

  工程主管单位整合本部门资源,成立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当代理论思潮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在促进学术交流、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程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理论》《社会学概论》《宪法学》《新闻学概论》等高校文科专业课重点教材。目前,110多种质量上乘的“马工程”重点文科教材在高校广泛使用,基本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工程教材体系逐渐形成。

  以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工程主动担当、加强谋划,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人才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理论骨干更多了!会同多部委联合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每年分四期共培训500余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组织数万名专家学者投身工程工作,一大批学者入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

  后备人才更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人才储备招生计划”,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组织开展经济学、哲学“101计划”,不断提升文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事业发展,人才为先。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重视青年理论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工程活力迸发、呈现崭新气象。

  奋楫扬帆、创新发展,不断开辟党的理论事业发展新局面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面向未来,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高擎科学理论的伟大旗帜,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金秋九月,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多语种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成为深受欢迎的“特殊礼物”,帮助非洲嘉宾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认同。

  今年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出版发行十周年。十年来,这部著作风行世界,被视为理解中国奇迹的“金钥匙”、解答全球发展难题的“启示录”。

  不少外国政党人士评价,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他国政党执政兴国提供了有益参考。

  只有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掌握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科学方法,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面向大众,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进牧区、走村庄、入学校……内蒙古、上海、浙江、陕西、青海各地宣讲团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创新宣讲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引领“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大众话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结合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使党的理论真正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要坚持不懈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为强国梦想凝聚奋进力量。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