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一日,演员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山主会场庆祝佳节。当日,“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会场活动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山举行。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本报讯(记者徐海涛 郭轶凡)又是一年“三月三”,八桂无处不飞歌。如画山水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火热开展,团结之花处处盛开。4月9日,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身着中华民族传统服装的群众在启动仪式现场载歌载舞,欢庆“三月三”,歌唱中华民族一家亲。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各项工作主线,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引领,着力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手足相亲共建和谐大家庭
农历三月三前夕,家住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蟠龙社区的张芷晨一家十分热闹,汉族的妈妈、瑶族的爸爸、壮族的外婆带来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让张芷晨小朋友感受到多民族家庭的其乐融融。“家庭成员有多个民族,小朋友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张芷晨的妈妈陈丽丽说。
蟠龙社区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社区,居住着汉、壮、瑶、仫佬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0%。各族群众彼此尊重,和谐相亲,常常串门互赠美食,同庆佳节。陈丽丽说:“社区经常组织长桌宴、晚会等活动,遇事很快就能找到邻居帮忙。”
在广西,多民族聚居社区并不鲜见,多民族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更是成为常态。广西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880.8万,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成份。
“在我们家每个人都懂至少两门以上的民族语言。”家住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的侯光祖告诉记者,其一家四世同堂,分别属于壮、苗、侗、瑶、汉5个民族。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各族人民“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全区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超160万户,各民族之间通婚率维持在10%左右,“十口之家、情融五族”成为各族群众团结交融的写照。
据统计,广西有12个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和59个民族乡,各地还建立了3000多个“民族之家”和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隆安县震东社区是广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区,居住着10个民族近5900户搬迁群众。社区成立就业服务站,创新开展“小梁送工”灵活就业模式,实现“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为居民提供就业服务。震东社区党委副书记梁佳介绍,社区目前合作的农业基地和企业每天平均提供200个就业岗位,每人每天务工收入100元至300元不等。
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振林说,广西优化提升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各族人民与邻为亲、与邻为善、与邻同乐。
你唱我和同奏一曲团结歌
“尼的呀,尼的呀,美丽的广西尼的呀”“蜜一样的啊哩哩,好生活啰啊哩哩”……“三月三”期间,行走在广西,“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场景多见。伴随着悠扬的伴奏,各族群众和游客一同跳起民族舞蹈,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盛宴。
自2014年起,广西持续举办“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各地民族民俗活动次第登台,精彩纷呈,这个传统民族节庆已演变为各族人民共享共乐的节日盛会和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长期以来,广西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月月有节庆,处处皆特色。”在广西,各族人民同庆的不仅有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苗族坡会、侗族多耶节、蚂拐节、跳坡节、盘王节等民族特色节日。
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交融互鉴,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红瑶妇女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斜杠青年”。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山脚下的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依托文旅融合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李振林介绍,广西近年来持续打造“三月三”“刘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传承保护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等民族文化瑰宝,创新开发系列文化和旅游产品,不断推动广西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语言相通是促进各民族群众心灵相通的重要桥梁。据统计,2020年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5个百分点,提前5年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
以前,在广西大山深处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乌英苗寨,一些村民仍存有“女孩子要干农活,不能读书”的“重男轻女”观念,不少妇女识字有限。2020年3月,当地政府在乌英苗寨开办“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双语双向”培训班,许多苗寨女性在村里圆了读书梦。
广西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命名10家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广西故事”,持续推动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